當前位置:首頁 > - 文章中心 > - 行業新聞 |
推動章丘鐵匠產業化發展是更具現實意義的難題
|
發布時間:2018/3/22 11:42:03 來源:澎湃新聞 瀏覽次數:660 |
濟南市章丘區,沉寂多年的鐺鐺打鐵聲隨著“章丘鐵鍋”的爆紅重新煥發生機。今年農歷正月初四,節氣“雨水”,也是紀錄片《舌尖上的中國3》的首播日。片中涉及的手工鐵鍋品牌“臻三環”“同盛永”庫存的兩千余口鍋在節目播出的幾十分鐘內在網店售空,數十萬口訂單紛涌而至又因店家無法供貨而被拒接。
“章丘鐵匠能否借此東風復興”
“現在才趕上最好的時候。”鐵鍋爆紅后,牛祺圣發出感慨。他也擔憂、躊躇,“章丘鐵匠能否借此東風復興”。
打鐵作為手工生產方式的代表是否注定將被淘汰,是否有必要保留?
早前,山東勞動技師學院老師張光燦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手工打造的東西始終有它獨特的美感,這是機器生產無法比擬的。
而不論是處于商標之爭兩端的劉紫木、吳振永,還是受鐵鍋爆紅波及的牛祺圣,都在這一觀點上保持了統一。目前看來,對章丘鐵鍋、章丘鐵匠的保護與發展打上了濃重的歷史文化符號。
早在2015年底2016年初,馮全永、劉紫木就以同盛永鐵鍋手工鍛打工藝申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。章丘區文化館副館長陳京波和專家一起對該項目進行考證,主要考證范圍在其闡述的歷史淵源。
陳京波向澎湃新聞提供的書面材料顯示,2008年馮全永聽聞家中遠房親戚中還有人堅持鍛打鐵鍋,遂到章丘探訪,決心學習打鍋手藝,同時在淘寶電商平臺開設同盛永鐵鍋店,為其打開銷路。2014年為擴大銷量,推廣手工鍛打鐵鍋的知名度,馮全永邀請劉紫木及其團隊通過天貓、京東等電商平臺進行網絡營銷,劉與馮一同學習打鍋技藝。
至于有關“同盛永”歷史淵源的爭議,陳京波表示并不清楚,但他指出,非遺并非個人、也非公司所有,而是大眾的。非遺申報本身是公益性質,前期工作并不好做,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精力財力。如果前期沒有人做,等大家看到出名了有利可圖后再來爭,這并不利于非遺保護。
在陳京波看來,申遺的初衷一方面在于記載瀕臨滅絕的項目以便消失后能夠復原,另一個則在于項目申遺后能得到資金扶持,有利于傳承發揚。
據陳京波介紹,申報非遺原則包括要有完整的申報書,重點要講清楚歷史淵源、傳承歷史和傳承人。由于部分史料難以考證,在滿足前述原則下,一般誰先申報就先立項。同盛永鐵鍋手工鍛打工藝在2017年正式成為章丘區級非遺。
如今,濟南三環廚具有限公司作為保護單位,正在為同盛永鐵鍋手工鍛打工藝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章丘鐵匠不能在“舌尖”之后曇花一現,要讓它真正得到發揚,陳京波篤定表示。
推動章丘鐵匠產業化發展也成了更具現實意義的難題。
針對章丘手工鍛打鐵鍋沒有標準可依的問題,章丘區市場監管局標準化和計量科科長邢介帥曾對媒體表示,章丘區市場監管局與有關部門共同深入“臻三環”生產廠家,與企業進行了面對面的溝通、了解情況。目前正在幫助企業制定手工鍛打鐵鍋的產品標準,現在初稿已經形成,正邀請山東省標準化研究院的專家進行研討。
除了章丘鐵鍋品牌所需配備的市場監管與規范在進一步完善,手工鐵鍋的行業協會也在籌劃建立之中。邢介帥稱,希望借此引導鐵鍋生產企業和手工藝人通過協會統一生產標準,產品價格和銷售渠道。未來或將注冊地理標志商標來保護章丘鐵鍋這一品牌。
打鐵已過半世紀的牛祺圣甚是唏噓,他知道搶購鐵鍋的風潮很快會過去,但又期待著這波余溫足夠催生出章丘鐵匠業久違的春天。
相關新聞:山西盂縣萇池村最后的鐵匠藝術家 最后的鐵藝人
|
推薦鐵藝產品 |
|
|